2023年04月29日 08:51:34
定西·花开远方
童年是一座小岛,而岁月是海,身在小岛是不知海的。这儿是一切的源头,是爱与快乐;是花儿与泪水;是星星与萤火虫的故乡。可惜的是,离开小岛在岁月之海上漂流时,这旅程是无法回溯的,这小岛终究是无法再寻得的。甚至于,它的一切也会慢慢消失在记忆里,直至午夜梦回的时候也不会再记起。在这种宿命的必然里,她留下的唯有微笑与泪水,在某个清晨或者夜晚里。
人们总是为拥有而后失去的事物痛惜,纵使拥有时也许并不珍惜,但失去童年与其他失去相比是一种更为彻底的真实,所以我们将世界上最美好的词汇与意义赋予童年,即使是高尔基为他苦难童年所做的自传,我们都可以从阿辽沙的视角下发现诸多对美好的人或者事物的赞美,也能感受到许多来自于童年那种独有的单纯的快乐。 外祖母讲起话来像唱歌似的,每字每句都像盛开的鲜花那样温柔、鲜艳、清新,一下子就牢牢地刻印在我的记忆里。 在外祖母到来之前,我仿佛躲在黑暗中昏睡。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唤醒了,使我见到了光明,她用一根看不见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联结起来,编织成色彩缤纷的花边。她很快就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我最贴心的人,成为最理解我也是我最珍爱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充实了我,使我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充满了坚强的力量。
——节选自《童年》
上面选取的文字是《童年》中对阿辽沙外祖母详细描述中的两段,这些文字大多是以阿辽沙这个孩子的视角来描写,因此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甚至于勾起一些更深的回忆与感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也许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张苍老慈祥的面孔,这面孔可能属于外祖母或祖母,也可能属于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他们是如此的不同,但因为一种共性他们又是如此的相似,这共性我们能够从阿辽沙赞美他外祖母的文字中找到答案——是无私的爱。同年轻的父母相比,祖辈对孙辈的爱中往往多些纵容,甚至于这纵容多了便成为溺爱,但对孩子来讲,这种关心与爱护在童年中别有意义,挨打时被护在身后,伤心时枕边的糖果,年节时能换来玩具的压岁钱,这些场景在成人后每每再想起,就会在记忆中氤氲出暖黄的光来,像十五的月亮一般,给孤旅的心多一些力量。
说起童年的玩伴,你现在还会记起谁呢?是否还能说出他的名字,或者记起他的脸庞?也许你已经忘却了他的姓名,他的脸庞也早已在记忆中模糊,但你一定还记得你们一起打电玩的下午,你们一起捡过的沙包和跳过的方格,或者是你们平凡的最后分别。他或许也不再记得你的名字,但那个夏天晃眼的太阳和歌声嘹亮的蟋蟀连同橘子味的汽水,也会被他时常想起。儿时的玩伴啊,那些最普通的脸庞,是命运之神的怜悯和善良,是献给童年最美的礼物。 我常常从墙缝里观察他们,他们看不见我,不过我倒是希望他们发现我。我喜欢观看他们在一起做游戏,尽情地玩耍。我怕虽然不熟悉他们的游戏,但是看到他们玩的开心,我也跟着高兴。
“你们挨打了吗?”我问道。
“挨打了。“老大回答。
很难使人相信这些孩子也和我一样挨打,我暗暗为他们鸣不平。
“你经常爬到书上,是捉鸟吗?“小弟弟问。
“有时是的。“
“你干吗要捉它们?“
“它们叫得好听。“
“不,你别捉它们,最好让它们自由自在的飞……“
“好吧,我以后不捉了!“
“不过在这之前,你得先捉一只给我。“
“送给你?你要什么样的?“
“要一只快活的,好装在笼子里。“
“那你是想要一只黄雀了。“
“可是,鸟会被猫吃掉的,“小弟弟难过地说,”爸爸也不许我们养鸟。“
——节选自《童年》
孩子们的对话总是充满童趣,天真的想法和简单的快乐与忧愁,并不复杂,用不着成人世界中的揣测与谨慎。一只小鸟、一朵花或者是一个游戏,就够他们聊上许久,他们的梦里也是这些简单的事情。在高尔基这种简洁却又细腻笔触下,阿辽沙与他的三个小伙伴的友情,也是如此的简单,正因为这种简单与平凡,才会触动读者最真实的感情与回忆。
童年是美好的,但高尔基的这本《童年》并不是只记叙和赞美了那些美好的事物,书中主人公阿辽沙的生活经历以现实的眼光去审视的话,无疑是充满苦难的,高尔基也没有吝啬笔墨去描写这种苦难,这本俄罗斯底层社会的人物群像画中虽然没有完全的反派,但阿辽沙和他身边的人所遭受苦难的制造者许多就是阿辽沙的亲人或者认识的人,甚至于很多情况下受害者也就是加害者,这种复杂的现实与其带来的无奈深刻揭示了沙俄时期下层人民饱受压迫的生活现状,也更凸显出在这种生活现实中像外祖母、“小茨冈“与格力高这样的人所表现出的诸如热情、善良、博爱这些美好高贵品德的珍贵,这也是阿辽沙虽承受苦难但仍然茁壮成长并心存希望的原因。从这点来讲,《童年》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他值得我们品读和思考。
文字 | 梁斌斌
图片 | 梁斌斌
校对 | 梁斌斌